2024 年春节档,张艺谋执导的《第二十条》横空出世,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与深刻的现实洞察,成为影坛与社会热议的焦点。这部影片票房成绩斐然,截至 2024 年 7 月 1 日票房高达 24.54 亿元,更是在奖项上硕果累累,斩获第 37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第 20 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等诸多荣誉。它以现实主义笔触,将刑法第二十条中正当防卫这一严肃的法律议题,巧妙融入百姓生活的柴米油盐与喜怒哀乐之中,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既诙谐幽默又发人深省的视听盛宴,其蕴含的社会价值与法治意义,值得深入剖析。
法理困境的艺术呈现:从 “沉睡法条” 到艰难觉醒
影片围绕检察官韩明办理的几起案件徐徐展开,其中王永强刺杀刘文经一案最为核心,深刻揭示了正当防卫认定在司法实践中的重重困境。王永强为给女儿治病借了刘文经的高利贷,因无力偿还,妻子屡遭刘文经凌辱,在一次冲突中,王永强见刘文经欲从车里拿刀,回屋取剪刀扎了对方 27 下致其死亡。对于经验丰富的检察官韩明与吕玲玲而言,案件似乎具备正当防卫的性质,但在实际认定中,却遭遇了 “证明难、认定难、改变传统观念难” 的三重阻碍。
过去,受 “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杀人偿命” 等传统观念以及司法惯性的影响,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条款近乎沉睡。在诸多类似案例中,往往以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罪名起诉、判刑。像韩明在办案过程中列举的 “2014 年周显平案,故意伤害罪;2015 年贾云珂伤人案,故意杀人罪;2016 年何峰伤人案,故意伤害罪;2017 年曹爱玲伤人案,故意伤害罪” 等,这些判例如同沉重枷锁,束缚着司法人员的思维,让他们在面对新案件时,难以轻易突破传统观念,作出正当防卫的认定。即便在 1997 年版刑法扩大了正当防卫的免责范畴后,法律的滞后性与既有办案惯例,依旧使得正当防卫条款难以在实践中被充分激活。
展开剩余74%为了认定王永强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检察官们面临着巨大挑战。从证据层面来看,需要确凿证明王永强当时面临着现实且紧迫的不法侵害,而刘文经藏在车里的那把刀,成为关键证据。吕玲玲对这一证据不放弃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司法人员为还原案件真相所付出的努力。但即便如此,她的坚持在最初也未得到广泛支持,依旧面临着重重压力。而韩明对案件的态度,也经历了从注重法条套用、参考以往判例,到跳出法条本身,关注司法办案传递的法律观与价值观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韩明个人的成长,更是司法机关对正当防卫认定标准与时俱进的一个缩影。
社会矛盾的深度映射:公平正义的大众期待与现实落差
《第二十条》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法律案件的电影,更是对当下社会矛盾的深度映射,真切反映了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朴素期待以及这种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影片中,韩明的儿子韩雨辰因制止校园霸凌,打伤校领导儿子,却面临着被要求道歉的局面,这一情节生动展现了孩子内心对正义的坚守与现实中 “和稀泥” 式处理方式的冲突。韩雨辰无法理解,为何自己见义勇为的行为不能得到肯定,反而要向霸凌者低头。这种困惑,不仅仅属于韩雨辰,更是无数普通人在面对类似不公时的共同心声。
在公交车司机见义勇为案中,司机为救助女乘客打伤流氓,最终却被判故意伤害罪。司机满心委屈,难以接受自己好心助人却沦为罪犯的结果。当韩明拿着监控录像逐帧向他分析哪一段是见义勇为、哪一段是犯罪中止、哪一段是防卫过当、哪一段是故意伤害时,司机的眼神中充满了迷茫与无奈。这种逐帧解读般的法理判断,看似严谨,却在无形中限缩了公民基于刑法二十条所赋予的正当防卫权。一不小心,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就可能变为故意伤害,受害者成为加害方,见义勇为者沦为罪犯,而他们的家人也将永远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这些案件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核心在于司法裁决与大众朴素公平正义感之间的巨大落差。普通民众基于生活常识与道德直觉,往往认为见义勇为者应当受到保护与褒奖,而实施不法侵害者应当受到惩罚。然而,现实中的一些司法判例却让他们感到失望与困惑,这不仅影响了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对正义行为的鼓励与倡导。正如影片中所展现的,这些看似普通的案件,对当事人及其家庭而言,却是影响一生的大事,关乎他们的人生走向与价值判断。此时,司法办案中能否让他们感受到公平正义,显得至关重要。
人性刻画的细腻入微:法理情交织下的众生相
在人物塑造方面,《第二十条》可谓细腻入微,将法理情交织下的众生相展现得淋漓尽致。主角韩明是一位人到中年的基层检察官,在工作中,他起初圆滑逢迎,面对不服判决的公交车司机,虽同情其遭遇,但认为在当时法律框架下已尽力,用监控录像耐心讲解判决依据,试图息事宁人;在家里,他要应对各种家长里短,儿子打伤校领导儿子后,他循循善诱地劝导儿子 “小不忍则乱大谋”,对妻子则因爱和 “惧内” 而编织善意谎言。韩明这一形象并非传统意义上高大全的检察官,他有普通人的无奈与妥协,面对工作中的困境,尤其是在办理王永强案时,内心充满挣扎。在听证会上,尽管主管领导提醒以往案例多为起诉,听证代表也有不同意见,但他最终坚定地认为王永强是正当防卫不应被起诉,这一转变过程真实而感人,展现了他在法理与现实冲突中的成长与坚守。
吕玲玲则是一位执着追求正义的女检察官,在王永强案中,她对关键证据锲而不舍的追寻,展现了司法人员对真相的执着。即便面临诸多压力与误解,她也从未放弃对正义的追求,成为推动案件走向公正裁决的重要力量。而王永强作为案件当事人,为了家庭苦苦挣扎,在遭受长期霸凌与屈辱后,无奈之下奋起反抗,他的遭遇让人心生同情,也让人深刻感受到弱势群体在面对不法侵害时的绝望与无助。还有郝秀萍,因担心丈夫被重判而陷入绝境,她的绝望与崩溃,同样深深触动着观众的心灵,这些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又饱含法理情冲突的社会画卷。
对社会与法治的深远影响:推动观念转变与制度完善
《第二十条》的上映,在社会与法治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社会层面来看,它引发了公众对正当防卫、见义勇为等议题的广泛讨论,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关注度与认知度。通过生动的电影情节,让普通百姓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刑法第二十条的内涵与适用困境,激发了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深入思考,在全社会营造了一种关注法治、追求正义的良好氛围。这种讨论与关注,有助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推动社会公众对正当防卫等法律概念形成更为科学、理性的认识。
在法治建设方面,影片对司法机关与司法人员也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与启发作用。它提醒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公平正义这一司法的灵魂与生命,不能仅仅拘泥于法条与既往判例,而要充分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境以及社会大众的朴素正义感。正如影片中所展现的,司法人员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司法理念,真正站在防卫人的立场,充分考虑其面临不法侵害时的紧迫状态和紧张心理,避免事后以过于严苛的标准去评判防卫行为是否超过限度。近年来,最高检通过对昆山反杀案、福建赵宇案、涞源反杀案、杭州盛春平案等社会影响较大的正当防卫案件的依法准确处理,逐步激活了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条款。《第二十条》的出现,为这一法治进步历程提供了生动的艺术注脚,也将进一步推动司法实践中对正当防卫制度的准确适用与不断完善。
《第二十条》以其对法理困境的精准呈现、对社会矛盾的深刻洞察、对人性的细腻刻画以及对社会与法治的积极影响,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实主义佳作。它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法律的温度与力量,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反思与进步的契机,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公平正义,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与完善。
发布于:安徽省1号配资.高杠杆股票配资平台.华生证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