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心理困境的迷雾森林中,厌学、抑郁、双相情感障碍如同盘踞的藤蔓,缠绕着孩子前行的步履。
当孩子被迫休学归家,父母的心被焦灼与爱意撕扯。
我们本能地张开羽翼,试图更用力地驱赶阴霾——密集地督促、事无巨细地安排、构筑看似安全的屏障,渴望瞬间为孩子荡平所有荆棘,将他们“护送”回既定的轨道。
然而,这份倾尽全力的守护,有时却在不经意间,编织成了阻碍孩子心灵复苏的无形罗网。
真正的转折点,往往并非在于如何“推动”孩子,而在于父母能否凝聚一种深沉的“勇气”——并非对孩子严苛,而是勇敢地直面自身内心的本能冲动、深藏的恐惧与不安。
一、 成为情感的港湾:容纳与命名情绪的惊涛骇浪当孩子选择“躺平”,其背后往往是内心积压了太多未被识别、未被理解的惊涛骇浪:
无法言说的愤怒、休学带来的羞耻、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
若父母的目光仅锁定在行为的矫正上,而对情绪的暗涌视若无睹,孩子便会在情绪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展开剩余86%精神分析大师比昂所提出的“容器”理念,恰恰指明了方向:
父母需要成为孩子情绪的稳固港湾。
深度共情,而非急于纠正
当孩子愤怒地喊出“我恨透学校了!”,与其立刻反驳或讲道理,不如尝试理解:“听起来学校让你感到窒息,像被困住一样,对吗?”
当孩子低语“活着真没意思”,避免立刻否定或说教,而是温和地回应:“这种沉重的无力感一定非常煎熬,你愿意和我多聊聊它吗?”
引导命名,赋予混沌以形态
协助孩子为翻涌的情绪贴上标签,这本身就能降低大脑中“情绪警报器”(杏仁核)的过度活跃。
例如:“你刚才用力关上门,是因为感到非常生气吗?”
“你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心里是不是充满了委屈?”
甚至可以用比喻联结感受:“被同学孤立的感觉,是不是像你小时候掉进泳池,四周都是水却抓不到任何东西?”
正如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中深刻指出的:“为情绪命名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着疗愈的力量。”
当模糊的痛苦拥有了清晰的名字,孩子便重新夺回了对自身内在体验的主控权。
接纳过程的反复
情绪的消化绝非一蹴而就,允许孩子有反复和宣泄的过程,父母需要保持稳定的接纳。
二、 卸下全能的盔甲:拥抱真实的脆弱试想,孩子被抑郁的阴云或休学的重压笼罩,本身就承载着巨大的痛苦、自我否定和深深的疲惫。
此时,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始终扮演着“无坚不摧”、“永远正确”、“掌控全局”的超人角色,孩子内心极易产生这样的解读:
“父母如此强大完美,相比之下,我一定糟糕透顶。是我破坏了家庭的平静,我必须快点‘好起来’,或者干脆躲起来,避免交流和出现,才不会给父母添更多麻烦。”
家庭系统理论揭示,孩子常常会不自觉地承担起调节家庭情绪或维持表面和谐的重担,甚至成为家庭的“替罪羊”,这无情地消耗着他们本已枯竭的心理能量。
真正的力量,在于父母敢于“示弱”
——这并非软弱地抱怨生活艰辛,而是以真诚、适度的方式,分享自己作为平凡父母的真实心境与局限。
坦诚沟通感受与困境
“看到你承受这么多痛苦,爸爸妈妈的心也非常疼,有时我们也会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你最好的帮助。”
承认自身课题与投射
“妈妈意识到,我和你爸爸之间的一些沟通问题,让我不自觉地把过多的期望放在了你身上,这是我的课题,需要我自己去面对和解决,而不应该总是把目光聚焦在你身上。对不起,这给了你额外的压力。”
示范真实的应对
父母主动展现自己的局限性和真实情感,如同打开一扇门,让孩子敢于放下防备,坦然呈现自己的脆弱,接纳那个不完美的、正在挣扎的自己。
“原来爸爸妈妈不是无所不能,他们也会害怕、也会犯错。那我也不必在他们面前强撑着了。”
父母亲身示范如何正视困境、如何处理复杂的情绪风暴,其影响力远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三、 归还生命的舵盘:在自主的空间里重建力量孩子陷入厌学、沉迷虚拟世界或情绪低谷,父母往往心急如焚,本能地想要为孩子搭建一个密不透风的“保护罩”,替TA抵挡所有风雨。
然而,心理学警示我们,过度的介入可能走向初衷的反面:孩子会解读为“父母把一切都安排妥当了,连起床吃饭、看会儿书这样的小事都要提醒。在他们眼中,我是不是彻底废了?我连最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好吗?”
父母无微不至的包办和频繁的催促,表面是助力,实则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进一步强化了孩子内心深处“我果然一无是处”的绝望信念。
勇敢地归还选择权,并非放任自流或撒手不管,而是在确保安全边界的前提下,让孩子重新获得对自身相关事务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哪怕只是微小的开端。
赋予选择,启动自主
将指令“你必须先看书!” 转化为询问:“今天上午,你更愿意先看会儿书放松,还是听点音乐调整一下?”
关于复学这个艰巨任务,可以问:“你觉得迈出复学的第一步,自己能尝试做点什么?哪怕是非常非常小的一个动作。”
减少指令,转化沟通
用合作代替命令。
把“快起床!都几点了!” 换成“需要妈妈在某个时间点轻轻提醒你一下吗?或者你更想自己设定闹钟?”
将“今天必须看完这一章!” 转化为“关于今天的学习,你自己有想达成的小目标吗?”
包容“试错”与“缓行”
孩子初掌舵盘,安排可能失当,效率或许不高,甚至可能搞砸。
这恰恰是他们重新学习“掌控感”和“责任感”的必修课。
放手绝非放弃守望,而是怀着坚定的信念:即便步履蹒跚,即便偶有跌倒,孩子内在的生命韧性与智慧,终将在自主探索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
成长本身需要时间和空间去试错和调整。
勇气的馈赠——静待生命在信任的土壤中倔强重生引领休学的孩子穿越心灵幽谷,其核心始于父母凝聚的那份“敢”的勇气:
敢于成为情绪的容器,孩子才能在混沌中辨识方向,凝聚内在力量;
敢于卸下全能的伪装示弱,孩子才敢解除沉重的伪装,拥抱真实的自我;
敢于归还生命的舵盘,孩子才能重拾掌控感,校准前行的航向。
这份深沉的“勇气”,绝非放弃或冷漠,而是一种更高阶的托举
——以无条件的信任为丰沃土壤,以稳定的陪伴为和煦阳光,耐心守候那颗暂时被风雨侵袭而低垂的生命幼苗,在属于自己的节奏里,重新扎根,汲取力量,终将迎来倔强而蓬勃的重生。
真正的爱,是成为灯塔而非枷锁,是提供港湾而非牢笼。
如果你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厌学、叛逆、沉迷手机、不想去学校、甚至抑郁休学等问题;
都可以找我聊聊,我跟你一起分析一下孩子的问题,给你一些有效的建议,尽我所能帮助你跟孩子!
别怕心事重重,百恩陪你慢慢走。
发布于:山东省1号配资.高杠杆股票配资平台.华生证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